从官方正名到当街暴打:性少数群体何以在中国被区别对待
从官方正名到当街暴打:性少数群体何以在中国被区别对待
2018-05-14
北京时间5月11日,日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Koike Yuriko)在记者会上宣布,东京将立法禁止针对任何性倾向或LGBT群体的歧视和仇恨。法案9月提交议会,计划明年起实行。小池知事表示,此举亦是为迎接2020年东京奥运会,打造多元与包容的城市形象。据悉,这一法律将是日本大都市首例,同时也是继同性婚姻在台湾合法化后,同志平权运动在亚洲的又一先进之举。
相比日本及台湾,近年来中国官方及民间亦不断向性少数群体释放善意,使人们看到性少数群体在中国得以解禁的曙光。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2012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艾滋病日”接见同志网站Blued创始人耿乐;2015年,内含数次同性接吻镜头的电影《烈日灼心》亦被许可公映。
然而,近日一起发生在中国的“暴力反同性恋”事件却再一次令“同性恋”成为敏感话题。 5月13日下午,有微博网友@票圈君在以包容、前卫著称的北京798艺术区组织派放彩虹徽章,声援即将到来的“国际不再恐同日”,但未料活动竟遭园区内保安特勤暴力阻拦,参与活动的两名女性在冲突中受伤。警方到场后,将两名伤者及涉事保安带走。事件发生后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但随即遭全网屏蔽。
无独有偶,中国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网络平台于5月9日转播在葡萄牙举办的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时,将现场所有象征同性恋反歧视的彩虹旗都加以马赛克处理,并删除了爱尔兰歌手的演唱画面。 同样作为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曾于4月15日发文为性少数群体正名,指明性倾向本身绝不是一种疾病,也不应该成为哗众取宠的内容,而参差多态,乃是世界本源。 由此可见,中共当局目前对性少数群体依然持以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默认态度,并回避将同性恋议题置入政策或法律层面进行考量。
那么,性少数群体为何在中国会遭遇如此尴尬? 首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约束及对两性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令“恐同”在中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同性恋作为少数群体,亦难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下对自身的偏见相抗衡,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对于普罗大众眼而言,同性恋依然被视为一种异类而难以被接受。在此种社会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尚难以被提上日程。
其次,以中国目前的政治氛围和舆论环境,政府对网络言论的管控日益严格,诸如新浪、湖南卫视等媒体将反映同性恋、性少数题材不加区分地列为违规内容,加之此次北京798园区内对性少数群体活动的暴力打压,都说明了同性恋话题在中国仍缺乏被公开讨论的土壤。由此可见,性少数群体在中国的境遇诚如法国18世纪哲学家卢梭(Jacques Rousseau)所言般那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现代社会中,对于性少数群体的看法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任何单一方面的主张都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无论依靠政治上的优势、舆论的管控,抑或传统的压制,也终将抵不过时间的审判。而当压制力量削弱的时候,被压制的声音将会给予最强势的回应。
多维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