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的电影,很真很现实,很有爱,淡淡的

TOP

片子主调还是很欢乐的,中国人私底下容忍度还是很大

TOP

当下很多同志会选择行婚,因为有网络这个载体,GAY配LESBEN。但电影所在的那个年代网络还只限于某些局域网络的年代,并且也没有行婚的媒介和载体,所以老一辈的同志往往只能和直女结婚。一种传统价值观里的正常男人,殊不知那是一种彼此的深度伤害。
《喜宴》赵文瑄的第一部电影,朗雄的第N个父亲的角色亦是归亚蕾的第N个母亲角色。《父亲三部曲》之一,一场华丽的乌托邦之梦,为什么说是梦?因为左拥右抱享着齐人之福是现实里不可能的。

TOP

爱了好多遍的电影,有温暖,有感动,还有淡淡的忧伤~~~

TOP

赵文瑄20年后已然Sugar Daddy的样子。。。

TOP

回复 26# kh2011


    李安导演的,能错的了么?很好看的剧情片

TOP

很有意思的人物设置,伟同有一股清刚的俊气

TOP

看了很早了,记忆最深刻的是婚礼那里,真的特别膈应,我反对以各种借口为挡箭牌制造的错误形婚,这不仅仅是伤害了某个人。但这部电影仍然很好,它讲了很多东西,让不了解的人去理解这少数人群家庭的不幸。

TOP

8.5分。精彩,不用多說!趙文瑄表演恰如其分。金素梅、歸亞蕾,跟郎雄實在出彩。

TOP

希望每个家庭都可以很顺利的接受我们这种身份,我们不用难过,父母不用伤心

TOP

这片子看的人都说有希望,然而在我看来(唔,是从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代表的其实是绝望。
儿子不敢跟老子交代,老子却什么都知道。
最后,儿子娶了儿媳妇,莫名其妙上了床(估计这么莫名其妙多几次,是不是孙子不敢说,但grandchild是必然会有个的),皆大欢喜。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作为第三者的正室,以后该怎么自处?而且有了孩子以后,这三个人的奇怪关系,对小孩又该是什么样的伤害?
而这一切,都掩盖在一片喜气洋洋的婚宴之下。
难怪就算是王子和公主,到了故事末尾,也只剩下Happily ever after这三个字了。

TOP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团聚的节假日(春节等),最大的事情就是红白喜事。红表达两人的新的开始与新的家庭的结合,白则是对逝去之人的悼念。
喜宴中以红事作为主旋律,从前期准备(假结婚领证),到喜宴,直至父母回国。里面深刻的一句话是伟同不愿让父母承受自己取向的压力,所以才做此下下策。但何尝父母也为这个观念做出的牺牲呢。
最后确实为了不让父亲知道,再次进行妥协留住了孩子留住爱人。(真是美好的结局)

TOP

始终觉得伟同的父亲跟他的警卫员有故事,喜欢伟同和他男朋友相处时的乐趣

TOP

结局是完美的,主人公都是幸运的,现实又有多少呢

TOP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学课堂上,当时社会学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目的是想讨论中西方的家庭文化差异以及顺带的同性恋问题。当然,和我们没能在课堂上看完这部电影一样,对此的讨论也不了了之。如今完整地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感《喜宴》被作为教学素材的典型性。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自然不用多说,电影里俯拾皆是,例如伟同父母对婚礼仪式的极度重视(婚礼仪式不是给自己的,而是做给旁人看的),以及婚礼上活跃气氛的方式,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人内敛的刻板印象(但中国人何尝不是内敛的呢?电影给出的解释是“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爆发”,哈哈,一针见血)。

这场闹剧最终能够得以平息的绝对要素是什么呢?孩子,即“有后”。伟同父母对伟同的妥协除了伟同妈妈说的“儿大不由娘”之外(以及伟同爸爸安检时“投降”状举起的双手),“高家有后”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伟同父母的底线。(当然如同伟同爸爸的话——“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条底线到底是谁设置的,这谁也说不清楚)因为有后,伟同父母可以妥协到接受伟同的同性关系,继而可以接纳西蒙的存在,而西蒙最在意的其实也就是被伟同父母承认和接受。如此这般,一场闹剧就这样互相偃旗息鼓地平息下去(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典型特色)。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孩子、后代都是被重视的事情,毕竟新生命意味着希望,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在伟同父母这里,孩子成了对伟同同性恋事实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是伟同父母可以用来应对旁人目光(给予交代)的最后底牌。其实说白了,“他人的凝视”才是造成这场闹剧的核心原因,也是现实中传统中式家庭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因为要应对他人的目光,所以才要维持表面的体面,进而才会相互妥协。

所以电影的最后,真的是父母们输了吗?
1

评分人数

TOP

  • 三国群英传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