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风铃/Soundless Wind Chime》:有关爱的点点滴滴
本帖最后由 onceatimeto 于 2010-5-6 12:26 编辑
注:本文算不上一篇正统的影评,只是看过之后想写点东西,所以非常松散,拉扯了一些其他的有的没有,还有点长,慎看。
《无声风铃》不是我看过的同性电影里最精致,最深刻的一部,但却是最特殊,最难忘的一部。 一度只喜欢欧美的同性电影,除了亚洲同性电影数量太少之外,更多的是作为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欧美大多同性电影都会满足观众的一切切实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帅气的主角,一定尺度上的裸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片种的特色。也许是因为同性电影在目前始终得不到太多的认可,导致其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畸形,有很多花痴小女生和小钙男们似乎已经将主角是否张的帅作为观看一部同性电影的首要条件。当然这也怪不了他们,在依然是小成本当道的同性电影路上,电影制作人为了收回成本,纯粹的博噱头吸引眼球的做法虽也着实让人生厌,但作为观众来说,与其花一个半小时来纯浪费,至少看一个半小时的帅哥多少也值回了那些被浪费掉的时间,个人意见,勿较真。
没人能否认《断背山》存在的意义,我也是,但说实话,《断背山》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只可以被束之高阁的观赏品,我知道他的经典,他的内涵,但我甚至连第一遍都无法完整的看完,因为《断背山》的故事对我来说过于遥远,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无法跳脱这是一部电影的暗示,无法将自己顺理成章的融入影片要表达的那些含蓄的情感之中,吉伦哈尔和希斯莱杰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潜意识里我始终知道他们在表演。就像看到很多同性肥皂剧,银幕上被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再看幕后看到在电视剧里相亲相爱的两位主角没了火花之后,总是会影响到以后对他们剧情的投入度,因为看过幕后再看前台,你就无法说法自己把他们在银幕上的一举一动当做那么自然的感情流露进行YY,而是在心里某个层面上告诉自己他们在表演。不要嘲笑会YY的人,因为我相信看电视电影不YY的人,还没有出生。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因为个人年龄,阅历的关系,我无法对准成年人的世界做一揣摩然后找到情感共鸣,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太年轻,甚至还没有谈过一场恋爱,所以我才依然会去看又臭又长的肥皂剧。
好像扯远了,不好意思。
《无声风铃》最打动我的恐怕就是那种真实感,真实到我可以任意设想影片里发生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不会觉得有任何的荒谬。我喜欢ricky,他代表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同龄人,安静,善良,温顺,没有伤害力,孝顺,有骨气,长相平平常常,却有一颗纯洁的心。也许是我张悦然小说看多了,总是会不自觉的就会装B文艺起来,ricky就像我心里时常会幻想出的一位天使,单薄的身躯,沉默的表面,却藏着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他仿佛无欲无求,不会被外界的是是非非打扰到。他在自己窄小的空间里快乐着,成长着,他干净纯洁,容易被别人打动,而且一旦被打动就矢志不渝的坚持。他安静乖巧,喜欢用自己细小到无法被注意到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他表面看来不去追求爱,但内心渴望爱,他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呵护来滋润一份爱。当然,他的爱最终也总是以被伤害而收场。我说他真实,是因为ricky的形象是我们身边最主流的一个形象,这在欧美同性电影里绝对是属于很少见的角色设定。我喜欢ricky因为他不是个风流浪荡的花花公子,不是个拈花惹草的肌肉男,而只是一个乖巧可爱的小男生,他对人的爱,简单的,傻傻的,却是那么真实。
pascal也同样不是个典型意义上的帅老外,剧情前期交代了他也是个被人伤害的社会底层人员(他漂洋过海过来混的也真够呛的),比起他的老外男友,pascal的本性并不坏,他更多的也是被男友欺压才做出偷窃之类的行径,他和ricky的相遇相知相交,说明他的内心和ricky一样也是在追求一份温暖的感情。可以说pascal和ricky是有相同的性格基础,即单纯,善良,这在老外里面应该很少见,但仍然有许多的不同,ricky是个乖孩子,弱水三千,他舀了哪勺就认准了哪勺,而pascal则带有一部分玩乐性质的人的恶习,拈花惹草,收不了自己的心,于是受伤的就总是在背后默默关心他的那个人。
《无声风铃》的故事真的一点都不新鲜,有些情节也很老套,但我依然被影片里弥漫的那股初恋般惨痛的味道所吸引,ricky对pascal的爱充满了一个单纯的小男生对初恋的窃喜,迷茫和心痛,pascal虽然有种种不是,但比起酒吧里那些欢场寻欢作乐的男人们,他对ricky依然有着强烈的心理依恋和爱意,只是比起ricky,他做的还太少。这部电影就像两个单纯的小男生,一个一心一意不离不弃,一个爱在心里却又对花花世界蠢蠢欲动,他们的关系的牵绊更多的寄托在精神层面上。
有关电影本身,《无声风铃》做的还是相当不错,从影片取景,画面构图,对交叉线索的综合把握,以及影片中两出歌剧的创意都相当的不错,只是老奶奶那段歌舞显然导演是想挖掘有关生命的意义,但歌唱完了之后就没下文了。如果这是导演第一次执导筒,我觉得他非常的有潜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除此以外,本片的音乐,景色都非常的美。唯一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多线索交叉叙述的故事里,剧本没有很好的将这些线索分辨出来,使得观众不容易搞得清楚故事的本来面目。
《无声风铃》有那么一丝文艺的范儿,却又文艺的恰到好处,萦绕在影片始终的淡淡的伤感陪伴着ricky走过香港拥挤的小屋,瑞士空旷的马路,北京喧闹的市场。虽然我不太相信以ricky贫寒的家身可以到的了香港和瑞士,但当ricky和pascal挤在拥挤的简陋的屋子里相拥而眠,ulie千里迢迢在 ricky贫寒的家里陪ricky的妈妈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时候,沧桑的ricky开着电摩托拉活儿,ulie在小屋里守着ricky妈妈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难道爱情不应该就是这样,永远都只是关乎两颗心的跳动,不管你是否有钱,是否张的帅气,当你努力的生活的时候,总是有个人在惦记着你。王子和王子故事终归是童话,真正能寻得爱情的,也许就是两个小矮人而已,不是吗。有关ulie我觉的这是导演为pascal死后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当pascal决定要好好的珍惜生活和爱人的时候,上天夺取了他的生命,但在导演的故事或者心里,pascal依然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他换了名字换了记忆,但他依然是那个Pascal,他会和ricky相遇,然后接替pascal做他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这是我的YY。
除此以外,我对影片印象深刻的还有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感。虽然影片没有刻意去描述,但就像有些影评里写道的,在香港,在每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找那种身份认同以驱赶围绕自己的孤独感。每次说道孤独我都会很装B的想到麦卡勒斯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除了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与孤独有关的小说,还因为这本小说里有一对同性爱侣。其实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ricky是个天使,他在现实里也许孤独,但在他内心的花园里,他很快乐,精神的愉悦层次更重要。而pascal雨池肉林的猎艳能让他肉体愉悦,但终归还是会被内心的孤独打败,抱在pascal里的怀里哭泣。ricky从瑞士回来之后照顾自己的母亲,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纤细敏感的小男生,而是成长为一个男人。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把感情挂的脸上,为了它茶不思饭不想,当你成长之后,你才知道,真正的感情是深埋在心里的。在我看来,《无声风铃》在一次缅怀爱情的旅程中,更像是在告诉我们,要如何去真实的相爱,有关我们的恋爱观,有关我们的那些不堪一击的爱情。
最后,吐下槽。前几天看到《单身男子》的某个影评上有句话叫“虽然是同性恋电影,但本片可谓‘有爱无性’”,看到这句的时候顿时觉得莫名其妙,同性电影和有没有的性的有多少钱的关系,难道拍同性电影就一定要有性,那异性电影就没性了?所以说,目前的同性电影发展有点畸形,类型太少,而《无声风铃》是个不错的尝试,他抛开了一些同性电影有点没的无病呻吟,只是单纯的讲述一个有关初恋的故事,至于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这一点都不重要。所以TOM FORD说他的《单身男子》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而是一部有关爱的电影,因为“同性恋电影”这几个字貌似已经离艺术越来越远了,所以我更喜欢用“同性电影”。还有非常讨厌有些称呼里在“同性恋”后面加个“者”字,以及很多同性电影把GAY翻译成“基”,这个称呼据说是用来骂人的,难道翻译者就那么懂得自嘲的艺术?反正我要么不翻译,现在这年代还会有人不知道GAY的意思吗,要翻译也是钙。第一次写同性电影的东西,请容许我发发牢骚。还有,演ricky的演员居然是82年的,长的好嫩啊。
行了就这点吧,我的电脑屏幕上恐怕都是我的吐沫星子。
对了补充点个人对这片子一些线索的理解,影片同时进行两条线索,一条是ricky和pascal的相爱过程,一条是ricky在瑞士去找寻pascal 的过程,分辨的依据就是,平头的是pascal,留了头发的是ulie。ricky和pascal的故事发生地在香港,环境嘈杂拥挤;ricky去瑞士的则是安静温暖。结尾呼应开头将pascal出车祸的事情接了下去,然后ulie从瑞士来到北京寻找ricky,最后ricky的母亲去世,Ulie在屋子里等待ricky,ricky在街上开着小摩托挣生活。至于ricky和pascal因为什么吵架,分手之类的,恋人之间,总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的小摩擦,看自己怎么理解了,导演有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还有ulie和他姐姐之间的矛盾之类的,但并不影响对影片主题的理解(谁让他姐不是影片的主角。。。。)。
PS:本文写好后,因为一直没等到QAF的邀请码就先发到了时光和OAC,今天早起运气好,刚登陆时光就看到了herman的邀请码,在此向他致谢! |
-
1
评分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