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时事] 家庭的同志凝视 打开家门,我们的生活更加完整 [打印本页]

作者: yege319    时间: 2020-5-11 04:09     标题: 家庭的同志凝视 打开家门,我们的生活更加完整

来源:家庭的同志凝视 打开家门,我们的生活更加完整
2020年05月08日



小玄( 左) 与小铭( 右) 是首批登记结婚的同志伴侣之一,新居中贴满两人一路的生活照片。



同婚过后,打开家门,我们对家的模样有了新的批注。如何理解双方家庭过去的生命场景?又如何参与彼此的生活现场?大方分享也能成为能量,让更多有相同需求的人们可以感受、参考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相处样态,生活将从此开展不一样的样貌。

夫夫日常 幸福共组家庭

小铭与小玄是台湾去年同婚专法通过后,首批登记结婚的同志夫夫。两人在大学时期相遇相恋,至今已有13 年,小玄开朗奔放,小铭内敛沉稳,个性不同却非常互补,而后他们更开始经营粉丝专页,记录两人婚前婚后的生活与经历,大方分享日常相爱的模样,传达给其他同志伴侣及家庭,每个人都拥有迎向幸福的权利。

幸福的模样看似一帆风顺,实则经过多年的耐心陪伴与努力。两人都生长在单亲家庭,但相处方式不尽相同,小玄与家人总是无话不谈,小铭则是从小随心所欲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两人遇到性别认同的人生课题时,小玄从「不能说的秘密」到被妈妈发现,也曾经历妈妈带着自己去看心理医生,直到小玄开始主动将自己的朋友、男友介绍给妈妈认识,也随着日渐成熟稳重的交友与生活进展,才让妈妈安心。小铭则因不希望家人担心,而迟迟不愿意向妈妈表明,直到决定和爱人共度一生,小铭才向妈妈坦白,没想到妈妈只静静地回道,「你跟谁在一起我会不知道吗?」这让小铭忍不住落泪。

聊到与亲人互动、沟通的过程,小铭说,妈妈也曾经自责,担心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更烦恼同志婚姻是否有未来?于是他告诉妈妈,「我爱谁,跟你教我什么没关系。我们跟所有相爱的伴侣一样,也都懂得照顾自己。」他也明白家人的担忧其实都是出自不安与关心。就像所有婚姻相处都需要两家人一同融入、投入感情与包容,找机会和彼此的家人聊天、用心相处。

长辈对同志议题的不谈论,多是源于对同志关系的陌生,需要时间慢慢吸收、转化,因此同志伴侣们可以试着更勇敢大方地用温和、同理的方式与亲人对话、分享生活,才是了解彼此的最佳解方。像是小铭与小玄两人就时常分享相关影片与信息给妈妈及亲人,透过理解让家族环境更友善。


两人亲手将干燥花压入婚礼喜帖中,希望它不只是一份限时邀约,更能成为家饰,延续爱的感受。



同婚过后 在台北感受更多爱

通过了双方母亲这一关,两人在2019 年5月24 日同婚专法正式上路当天就立刻去户政事务所登记结婚。对于两人的婚礼仪式,家人是否发表意见?小铭说,因为妈妈没参加过同志的婚礼,也不知该如何参与,于是与小玄两人一手包办,在准备过程中适时向妈妈报备、分享,让家人参与每个步骤,慢慢产生互动。直到婚礼当天,家人和亲友们几乎全员到齐,即便曾经对同婚有所质疑,仍在婚礼当天被温馨的氛围打动。小玄说:「这是我们决定办婚礼最重要的原因,希望家人朋友们就算不了解,也有可能因为参加我们的婚礼,在现场感受到爱是什么,知道同志伴侣跟任何一对相爱的伴侣都是一样的。」

两人携手以同志伴侣的身分,在这座城市走过好多年,「我觉得同婚专法通过后,在台北可以明显感觉到很多的爱耶。」小玄说,这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会在台湾发生的事。而台北的多元及友善风景,在同志议题因同婚法案端上台面后,也让更多人有机会「看见」,也更愿意谈论,路上擦身而过的人,无论何种性别认同,都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景。

聊到婚后生活是否有什么不同,两人除了与双方家庭有了公开且更紧密的关系之外,也在今年有了自己的家庭空间,家中还多了一只白柴「小白菜」,像是多了一个孩子,生活更加充实。提起对生活下一个阶段的想象,两人有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如果说同婚是让同志被更多人看见,我们更希望有一天不再有人注意到这件事,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不同。」两人希望传达的并不只是幸福亮丽的模样,还有走向幸福过程中的辛苦和困惑,只要好好面对每一个愿意理解、沟通的对象并给予时间,回过头看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每段亲密关系的必经过程。


婚礼是小铭与小玄一生一次的珍贵回忆。



同志父母 走出自己的柜子

随着同志议题发酵,同志人权逐渐受到重视,除了关心同志们所面临的考验外,同志的父母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同志孩子常会忽略父母亲这个角色,认为父母是个阻力,但其实有父母的支持,应该是更大的助力。」同志父母爱心协会创办人郭妈妈说。这位别人眼中有着宗教信仰、传统夫妻观念下养成的母亲,扶持着世俗价值中再「正常」不过的小家庭,直到她的孩子走出了跨性别的路,才让郭妈妈开启了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大门。

郭妈妈的女儿从小就不爱穿裙子、玩「女生喜欢」的东西,并在15 岁那年向妈妈出柜,郭妈妈虽然震惊,却也开启她和先生认识同志与跨性别议题的契机;在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他们主动在国外网站找信息、出国购买相关书籍,为的就是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2011 年她创立了同志父母爱心协会,希望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同志父母。

对一般人来说,同志们很神秘,但同志的父母更神秘。一直以来,他们接收的同志相关知识多半较少,在孩子出柜或猜测孩子的性向时,自身遭受的同侪压力也很大,因此几乎都不愿曝光。为了帮助这些躲在柜子里的爸妈,协会目前以个人服务为主,只要电话或网络社群联系就可以预约,并配合每个家庭的状况与期望提供不同形式的协助。



两人今年出版书籍《夫夫》,分享一路走来的点滴历程,也记录下同婚前后的日常样貌。



与其躲藏 不如邀请父母一起走过

许多家长告诉郭妈妈,他们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但孩子却不愿松口,该怎么办?郭妈妈说,可以不时地告诉孩子,「不管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一样爱你。」让孩子安心,同时自己也要放宽心,无论孩子如何发展都要好好接受。

在接触了无数个同志家庭之后,郭妈妈发现,同志小孩不敢出柜,选择躲躲藏藏、说谎隐瞒、甚至离开爸妈身边,这些举动反而会让做父母的更为慌张。许多同志常认为「爸妈很难搞」,却鲜少有人想到爸妈也会有受伤的一面。若孩子懂得换位思考,就会明白父母感受到被孩子拒绝、不信任的隔离心态其实是很难过的。郭妈妈建议,身为同志,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反而可以把自己当作「老师」,坦率地让父母了解「我是怎么走过来,以后又要怎么走下去」。并且让父母感觉参与自己的生活,平时也可以多分享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同步学习。就协会的经验来看,若有正确管道可以协助父母了解,再加上同志孩子的带领,慢慢走过接受期,其实八成以上的父母都可以接受。

「同志可以做得更多、过得更好,不用很悲情。」郭妈妈说,每天都采取一点行动,从亲近的家人开始出柜,再到社会群体中的出柜,就能为自己打造友善的生活环境。一直以来都在台北生活的郭妈妈说,在台北原有的多元教育基础下,可以思考如何更进一步让父母提前了解同志议题,例如规画在妈妈手册上说明,孩子出生后有10% 的机率会有非异性恋的性倾向;或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性别教育、举办给长辈的交流座谈,让观念可以在生活中扎根。

同婚专法通过一年,谈起协会之后是否有新的计划,郭妈妈说,「希望未来参与这个团体的人越来越少,因为那就代表同志身分在社会上不再特殊。」无论「爱」的对象是什么性别,期待我们都能因坦然表达,拥有更多与人相爱的可能。
作者: 鹤之剑    时间: 2020-5-11 05:44

其实蛮羡慕湾湾的,相对而言更加开放和包容,好想去一次
作者: yege319    时间: 2020-5-11 06:25

回复 2# 鹤之剑
一起去~一起去~
作者: TeddyCarey    时间: 2020-5-11 07:32

台湾能做到亚洲第一真的是太AMAZING了。




欢迎光临 Queer As Folk中文站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QAF中文站 (https://qafone.cc/) Powered by Discuz! 7.2